立夏過后,溫度升高、光照增強,棚室蔬進入快速生長期,但令菜農比較棘手的問題是夜溫也會大大升高,夜溫過高,植株的呼吸作用加強,會導致蔬菜有機營養供應不足,從而出現徒長甚至落花落果等現象,給蔬菜生長造成很大影響。
通常菜農朋友往往通過拉大風口、延長放風時間來實現夜溫的降低,不可否認,放風對降低夜溫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,但在炎熱的夏季,單靠放風則很難將夜溫降至適宜的溫度。對此,董師傅告訴聯社技術人員,除了合理放風外,減少儲熱及合理澆水是他降夜溫的兩大“法寶”。
減少儲熱——給土壤和后墻“鋪涼席”
將稻殼或玉米秸稈截成長段鋪在操作行內,這樣白天陽光無法直接照射地面,所以這些有機物下土壤的溫度相對較低,在夜間就很難再繼續釋放熱量,這種在操作 行 覆 蓋 稻 殼 或 秸 稈 等 有 機 物 的做法相當于給土壤鋪上了涼席。此外,這些有機物還具有吸濕保濕的作用。
棚內夜溫高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,大棚后墻白天吸收的熱量在夜晚又釋放出來,因此讓后墻的儲熱量減少,是降低夜溫的一個好辦法。如何減少后墻的儲熱量呢?給后墻掛上涼席,即在棚墻種植豆類、瓜類等蔓生蔬菜,避免陽光直射,能有效降低后墻吸熱量。
合理澆水——讓蔬菜勤“沖涼”
將上午澆水改為傍晚澆水,利用水分蒸發可以帶走大量熱量的原理,來達到降溫的目的,但澆水要小,并根據土壤墑情確定澆水次數,這樣澆水既能滿足蔬菜對水分的需求,還能起到降低夜間溫度的效果。
中午前后,棚內溫度一般較高,葉片蒸發量也會增大,容易出現卷葉現象。在棚室鋼絲處安裝小型噴灌,在高溫前開始噴灑,一般一次噴灑 10 分鐘,間隔一段時間再噴一次,能起到很好的降溫增濕作用,提醒菜農,葉面噴水不要一次性噴太多,避免濕度過大,感染病害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