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姜在大培土之前,一般都會施足肥料,然后才大培土。也有部分姜友喜歡大培土前不追肥,培完土以后再溝施。其實這種方法不可取。大培土之前追肥,經過培土覆蓋,氮肥不會揮發。而培土后直接撒在溝內,即便隨后澆水,氮肥也很容易揮發。姜溝內比較郁悶,通風不暢,揮發出的氮就容易把底部葉片熏壞,形成揮發性熏葉。
而溝底裸露的復合肥,自身也很難完成轉化隨水溶入土壤,也就是說,姜根吸收不到復合肥的養分,造成浪費。也就是說,這樣的追肥方式即便部分養分能隨水溶入土壤被吸收,還是利用率太低。大培土所追肥料(尤其是溝內撒施,肥與姜根距離較遠,真正能被吸收利用的不多,多數養分會殘留到土壤中。
由多年經驗總結出:
大培土時期追肥量再大,產量也不高!
所以,近些年都把大培土時期所追的肥料提前到了小培土時期。經過這小小的改進,大姜的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。這主要是因為:
無論是有機肥或復合肥,追施之后不會被根系直接吸收,還要有一個較長的轉化過程。小培土時期追的肥,到大培土時期已經被吸收利用了。而大培土時期追肥,還需要時間進行轉化,直接耽誤大姜吸收,所以產量并不理想。

尤其是溝內撒施,利用率較低。所以,不提倡溝內撒施復合肥。
至于說大培土之后大姜傷根,再在溝底撒肥尤如人傷口撒鹽,一笑了之!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