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子參,別名孩兒參,石竹科假繁縷屬植物,為補益類中藥,以塊根藥用,具有補氣、生津、補肺、益脾等功效。自1993年太子參落戶施秉以來,經歷了起步、摸索、擴張、發展4個階級,種植規模從當時的幾十hm2發展到2004年的0.153萬hm2,形成了以太子參為主導品種的中藥材生產格局,是全國太子參第2產地,其產量高,質最優,一般單產鮮根450-600kg/667m2,收入5qo0~8000元/667m2,太子參生產已成為施秉縣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。生產實踐證明,實現太子參與玉米套種,不但確保太子參高產穩產,而且還可多收一茬玉米,是一種理想的高效種植模式。
1.增產效果及機理
2003-2004年通過對牛大場鎮種植的太子參套種玉米進行抽樣調查分析,結果表明,此種模式,可收太子參平均160kg/667m2千品,玉米平均500kg/667m2。產值比單種太子參增收600元/667m2,增幅lo.5%;比單種玉米增收5100元/667m2,增幅89.5%。分析其原因,有以下3點:
1.1充分發揮作物的個體特征和群體優勢
太子參植株矮小,根系分布淺,而玉米植株高大,根系發達,喜水喜肥,二者合理套種,一高一矮,一深一淺,一稀~密,變單一群體為復合群體,有利于空氣的流通和擴散,復合群體內端流交換作用的加強和co2濃度的提高,對光合作用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,使玉米表現出正邊際效應。既維護了生態平衡,又提高單位面積產出率。
1.2充分利用生長季節,提高復種指數
太子參套種玉米,屬于冬春作物搭配,將施秉舂夏兩季光能資源充分利用。在同一塊地上,充分利用其時間差,變1年1熟為1年2熟,大大提高復種指數、土地和光能利用率,達到多種多收。
1.3充分利用作物之間相互協調。臺理密植.提高群體生產力
太子參套種玉米由于太子參6~7月成熟,玉米9月成熟,玉米栽在太子參的壟溝內,既不影響太子參的產量,又在炎熱的夏季為太子參遮蔭避署,可謂一舉兩得;與單種比較,保苗10萬株/667m2,密度減幅不大。玉米保苗3706株/667m2,可保持穩產的密度。這樣,保證太子參不減產而多收玉米。
2主要栽培技術
2.1選擇適宜品種
太子參應選擇頂芽健壯、完整無損、參體肥大、大小整齊的塊根作種。玉米選擇臨奧1號、奧玉17、綿單l號等雜交一代種子。
2.2精細整地.適期套種
太子參要求秋前將土深耕2o~30cm細耙,于栽種前再淺耕一次,做到兩犁兩耙,土壤勻、細、平、凈,然后順坡開100~130cm高壟,壟呈龜背型,壟溝15cm15cm,結合整地施充分腐熟農家肥2000~2500kg/667m2,有機復合肥3okg、普鈣5okg、硫酸鉀15kg/667m2作底肥。做好合理密植,按6.6cm10cm擺種,保證基本苗10萬/667m2左右,奠定高產群體。翌年4月中旬左右,玉米采用育苗移栽或點播方式,按株行距60cm30cm栽于壟溝內,密度確保3706株/667m2。
2.3加強田聞管理
太子參套種玉米管理的關鍵是前期主攻太子參,中期二者兼顧,后期主攻玉米。
2.3.1松土除草及追肥
于翌年3月初,齊苗后進行一次淺松土,結合除草追施富磷鉀高效復合肥15kg/667m2或施人畜糞水1000~l500kg/667m2,以促幼苗生長健壯。以后見草就拔,保持田間無雜草。進入5月,植株封行,停止除草。
2.3.2追肥后
將疏溝的畦土提上畦面,撒于株旁,進行培土1.5cm,有利根部發育。
2.3.3排灌水
太子參怕澇,雨季及大雨后要及時疏溝排水。但又怕早,當天早時應注意澆水,經常保持土壤濕潤,促使根部發育。
2.3.4按時采收太子參
7月初大部分植株枯苗倒苗后,除留種地外,應立即采挖。
2.3.5主攻玉米
6月中旬給玉米追施攻稈肥,一般施碳銨30kg/667m2,追肥后及時灌水確保吸收;大喇叭口期結合灌水再追施碳銨30kg/667m2,促進開花結實,并及時科學防治病蟲害,蠟熟期采收。 |